最新动态
任务分工
任务1:《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方案 一、统一思想,让学生有阅读的渴望 首先,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其次,明确阅读《论语》的意义。《论语》是过去文明汇聚和文化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是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人类研究等等的体现,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学生阅读《论语》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发展思维、培养人文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再次,明确《论语》的地位。《论语》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著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二、选定教材,让学生更有序的阅读 我们向学生推荐的阅读版本是万卷出版公司发行的孔子弟子注的《论语》。每篇每则都标有序号,便于分工与查找。 《论语》共20篇,在编排上,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我们在阅读指导中有将20篇做了重新编排,主要有“为学篇”“知礼篇”“修身篇”“养德篇”“君子篇”“明仁篇”六大部分,然后分其小类。“为学”又细分为目标、内容、态度、方法、作用等五类,“知礼”分为礼之本、礼之用、知乐等三部分,“修身”分为言说、忠信、理解、自律、自强、明智、交友、行孝等八类,“养德”篇分为明德、尚德、有勇、正直、知耻、明志等六类,“君子篇”分为士、君子当为、君子不为、戒畏思变、君子与小人、义利、天命等七类,“明仁”篇分为夫子谈仁、弟子问仁、中庸等三类。 三、读懂文意,让学生自读有法 第一、查阅工具书、字典、词典,才能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在课外阅读中也坚持独自查阅字、词典。第二、翻检资料,解决疑难。可以上网查阅或到校图书馆借阅。第三、 圈划点评。圈划,是读书标记、志记,即古人读书的“圈点法”。一般对于文中要点,自己喜爱的词句,圈起来,画下来,便于重读。圈划,可设计统一符号(学生也可自己设计),如不会读的字画“○”号,不会写的字画“△”号,哪个词用得好画“□”号,哪个句子好画“~”线,哪里是重点画“—”线,哪处有疑难画“?”哪里有不同见解画“…”号等等。写下简短的评语,以作备忘,就是评点读书法。要求学生评点,开始不一定写得多,如只写上“好”“生动”“有道理”之类的简评词语即可,慢慢地可以评得具体些,如用一两句话评出人物描写的特点或归结出一段的提纲或指出开头结尾之妙等等。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对做得好得同学予以表扬。 第四,做摘抄笔记。把你读书时遇到的精彩语句和经典语段摘抄下来,记在你的小本子上,比如,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五、撰写读后感。书读完了并不是目的,要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这个有点难度,当然也是课外阅读的重头戏,它是督促学生认真读书动脑读书的重要手段。 四、合作交流由浅入深,让学生资源共享 第一、文意交流,人人有份。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五分钟实施文意交流。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让学生发表三分钟或五分钟的讲话。每天一个学生,全班学生按组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次登台的学生开始。内容是按照《论语》分类教材,依次指定其中五则疏通文意,发言的格式具体如下: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有关……的五则,第一则是说……总之,这五则告诉我们……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两三次登台的机会,坚持两个学期,就可以将《论语》全篇疏通。 第二、理解交流,小组合作。这一阶段的操作过程是将重编教材六大部分分给六个学习小组,每人撰写学习心得。撰写内容可用“读——思——说”来表述。“读”——阅读文本,“思”——对文本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说”的重要桥梁。即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最后开办读后讨论会,将心得在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二次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吸收作品中的优良道德、品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辨书中言论、人物及其言行的是与非,并用于指导自身的言行。
承担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负责人:方冬冬
- 任务资料
标题 | 上传者 | 上传时间 | 修改时间 |
---|
任务2:《活着》导读
《活着》导读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老去的福贵在老去的树下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阔少爷福贵先是输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爹,又是被抓壮丁参军,愁死了老娘,紧接着家人一个个先他而去,每个亲人的尸体都是他亲手放到坟里头,而最后留下来陪他的,是曾经被人预测活不过两三年的老牛。 而那头老牛的名字,也叫福贵。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福贵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能“嘿嘿地笑”,笑得没心没肺,吆喝着“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催促着牛儿耕着地。 于是觉得这样的日子也很幸福,无忧无虑,无牵无挂。 是么?在被命运剥掉了所有可以牵挂的权利之后,剩下的恐怕只有无奈而虚空的苦笑而已。当痛苦已然无法满足苦难的施虐之意,苦难施以人无奈的幸福感。多么讽刺的幸福感,像是抛下了人生意义、精神追求这样沉重的包袱后苟且偷生的行尸走肉。 但是真的是这样么——想想吧,也许活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福。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在输光了家产后福贵的母亲这样安慰福贵。自欺欺人的宽慰,倒不见得母亲是个多么豁达开明,视金钱如粪土的女义士,更多的,我读出了母亲对今后的穷苦日子无奈地接受,如果这种无奈能有哪怕一点点的底线,那么也许就是对儿子不要再堕落下去的一丝期望了。 接下来的日子一家人还是那样过下去,福贵开始被生活逼着耕起了田,老老实实做起了农活给母亲带来的欣慰要比当初阔少的做派带给母亲的担忧来得多得多,被家破的苦难没了六神的主儿的母亲变得异常地单纯,直到福贵被抓壮丁参军之前,这个可怜的母亲还幻想着五亩田像只鸡仔似的总会在福贵的照料下长成肉鸡,然后一家人吃着这只鸡所产不多的肉过着生活,平平淡淡,挺好。这是一个母亲卑微而单纯的美丽愿望,也许许多人听了这个愿望都不禁唏嘘,说着平平淡淡才是真,日子顺顺利利的,一家人和和气气,穷些也无妨。 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在母亲咽下了生活赠与的一大口苦之后还勉强自己挤出一丝微笑。这是生活给予的残酷,在承受剧烈的苦痛之后仍然迫使你不得不微笑,而且很多时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别人。 然而这也是生活给予的幸福,让你在剧痛之后还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活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福。
承担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负责人:俞顺良
- 任务资料
标题 | 上传者 | 上传时间 | 修改时间 |
---|
任务3:《红楼们梦》导读
《红楼梦》分层阅读建议 新课标教材增加了两个单元的整本阅读,其一是高一的《红楼梦》,其二是高二的《乡土中国》。2020年福建省高一将启用新课标教材,整本阅读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在此,笔者将自己对《红楼梦》整本阅读工作如何展开的思考稍作框架层次的梳理,且当“抛砖引玉”的“砖头”,期能敲开一丝整本书阅读的“门缝”,且当通往“阅读天堂”的“阶梯”,期能助阅读者们更上一层楼。 《红楼梦》分层阅读建议,是此次的主题,请注意,笔者提倡的是“阅读建议”,而不是“教学建议”。这要大大打破教师以往的教学习惯,改变自己的身份,我们和学生都是阅读者。教师的阅读只是先行于学生,主要起引导示范和点拨推进的作用,我们只是学生阅读者的阅读同伴,一路同行,相互启发! 《红楼梦》宏篇巨作,我们可以解读出无限的可能,在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思维搭建的乐趣。她看似复杂庞大,其实何尝不是丰富蕴藉,若我们能充分地投入其中,收获必然巨大,“底子”应渐厚实,“视野”应渐宽阔,“思维”应渐深刻。去充分地感知,尽情地欣赏,幽深地思考,舒展地表达吧!
承担单位: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负责人:林春莺
- 任务资料
标题 | 上传者 | 上传时间 | 修改时间 |
---|
任务4:《万历十五年》导读
《万历十五年》导读方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高中阶段课外自读总量“ 不少于150万字”,阅读内容包括“ 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事实上高中三年下来课外阅读量达标者并不多,其中学术类专著的阅读更少。可以说,长篇学术类经典的阅读是目前高中课外阅读的一个盲点,这会导致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缺失,也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在阅读时间被挤压、阅读目标功利化、阅读内容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整本书阅读、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将整本书阅读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列入学科课程任务群。学生是真的没时间读,还是没兴趣读? 是读不懂,还是不会读? 有没有唤起学生阅读学术经典兴趣的方法?我们通过师生共读《万历十五年》进行了一些探索。 【导读设想】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带领学生阅读,有效阅读......阅读是一个一直存在却未被正视的问题。我希望能通过《万历十五年》的阅读活动设计和实施,能给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内容的思考。 高一上学期,我们安排同学们完成了对《万历十五年》的初步阅读。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对章节内容有了概括和了解,并完成阅读摘抄和阅读感想的任务。 但对于本书更多的是感性的浏览式阅读,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致使学生在内容的把握上停留在几个人传记的介绍上;对于黄仁宇先生的“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也不能理解,表示看不懂?有什么用?我在征集了学生的阅读困惑后,归结起来阅读疑惑主要就是关于整本书读什么的问题?基于此,课程设想安排为通过四个阶段的阅读(自读、共读、小组读、读书分享)来解答阅读中的疑惑。 【导读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提出自己的疑问。 2.就阅读中某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并以读书报告会的方式将探究成果与他人分享。 3.反思阅读感受,形成阅读见解,写成小论文。 【导读过程】 一、自读阶段 [阶段目标] 本阶段希望通过自己粗糙的感性层面的浏览式阅读,实现对本书内容的把握。为了使同学们对内容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设计了概括章节内容的阅读要求,以期在概括梳理的过程中能实现对内容的把握。较之以往泛泛而读的方式,事实证明概括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读进去整本书。在感性浏览的基础上将读到的内容写出来,并提出疑惑,以便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性的指导 [活动方式] 初读阶段,学生自读整本书,概括章节重要内容并提出阅读过程中最大的困惑。利用课前演讲时间,自主选择本书中感兴趣的内容来做3-5分钟的课前演讲。 二、师生共读阶段 [阶段目标] 此阶段可以说是阅读的指导课,不同于导读课。导读课是在同学对本书内容阅读之前对本书内容给予学生引导。本阶段的指导课是在同学们对本书内容有了解之后,对如何能读进去予以指导。具体教学任务指向如何阅读问题,本阶段引导示范带领同学们一起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围绕核心关键词梳理主要内容。明确梳理归纳是必要的阅读手段,并要求在自主阅读中使用此方法。 [活动方式] 师生共读整本书,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对《万历十五年》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知理解。并能够在示范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梳理和归纳的阅读方法。 三、小组阅读阶段 [阶段目标] 整本书阅读至此阶段,希望同学们在感性的阅读上能有理性的思考,阅读有方法,可梳理归纳,有思考,尤其是对本书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的理解。需要分组做二次深入讨论真正的实现理性的思考阅读。属于读进去的第三阶段,并能在宏观的大历史观中看待书中人物,对整本书的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活动方式] 学生按兴趣分成小组再次研读某一章某个人。通过阅读、查找资料对所研读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展示。完成PPT,内容包括文化常识性部分和内容概括部分,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通过思考后给出的一些关键词,比如:礼仪、人事、矛盾、古怪、孤独......等等,班级内部交流分享,挑选优秀的分享做班级之间的分享。 四、阅读分享阶段 [阶段目标] 读书心得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与锻炼。这其中需要同学们能在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演讲汇报。期间我将学生整理的内容预先浏览并给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主要在本书核心观点的理解上指导用自己的话阐释,透过人物阐释核心观点的理解,或者对人物关键词给出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学生阅读的成果。从语言到思想上都有一个提升。 [活动方式] 通过三阶段为所选章节冠以名字,列以内容,分析讨论交流的内容,尤其是对本书核心观点和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阐释出来,在自行研读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后,完成读书心得。
承担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负责人:朱群蓉
- 任务资料
标题 | 上传者 | 上传时间 | 修改时间 |
---|
任务5:《苏东坡传》导读
《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 【阅读目标】 1、拓展课内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完成林语堂《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等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与理解苏东坡,读懂其人与其文。 2、提升阅读能力,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捏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方法,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可以帮助我们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的书 3、探究人生意义,通过阅读《苏东坡传》,引导学生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使他们去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地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成长,不断走向成熟。 4、培养思辨品质,通过整本书阅读,了解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同时,引进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开展比较阅读,理解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形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阅读内容与典型任务】 1、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梳理苏轼的人生轨迹。参照苏轼生平大事年表, 全面认识苏轼的生平事迹,熟悉苏轼的主要作品,体会苏轼人格魅力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2、绘制地图,熟悉苏轼的人生经历,学生自主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绘制主题地图。如:爱情地图、治水地图、贬官地图、美食地图等。 3、从“情”字的角度来解读《苏东坡传》,从亲情、爱情、友情、世情四个角度,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别就某一方面内容进行阅读、梳理、分析、论证和总结,然后再汇总。 4、重点研读第三卷和第四卷,研究苏轼的坎坷经历,探究从苏轼走向苏东坡的内在含义。理解“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深层意蕴。 5、指导学生就自己的任务主题进行考证,考证《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对苏轼的描述与评价。通过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评价林语堂对苏轼的描述,形成自己对苏轼某一个深入领域的看法。(难度较大,分层选做) 【阅读过程】 第一阶段:全书通读(书上批注) 分卷分章阅读,梳理出要点即可。下面任务仅供参考。 卷一《童年和青年》 第一章《文忠公》 1、作者为什么偏爱苏东坡? 2、苏东坡与王安石的冲突既决定了他一生的宦海浮沉,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你能说出原因吗? 第二章《眉山》 3、了解眉山的自然环境;了解眉山的风土人情。 4、从环境与人的关系角度理解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对其一生的重要影响。 5、理解祖父和父亲的性格和经历对苏东坡的影响。 第三章《童年和青年》 6、了解苏东坡的母亲讲范滂故事的内容;了解苏东坡的读书经历和表现;了解苏家的读书氛围。 7、分析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启蒙作用。 第四章《应试》 8、了解苏氏兄弟的婚姻状况。 9、绘制父子三人进京赶考的路线图;概述东都开封的繁华景象。 10、了解苏洵自称“苏老泉”的来历以及苏家全家迁居京城的事件。 11、评价苏东坡殿试时的才情表现。 第五章《父与子》 12、了解苏家一行走三峡的情景,阅读苏东坡在行进途中创作的诗歌 13、了解父子三人的性格特点,了解父子三人在当时享有的盛名 卷二《壮年期》 14、了解王安石变法,了解王安石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理念,分辨人性的善恶。 15、了解苏轼兄弟二人的深厚感情。 16、从黄楼看苏轼的行政才能,从乌台诗案看一个无可救药的苏轼。 17、分析社会时代的政治风云对苏轼人生的影响,评价苏轼的文学业绩和政治才华(治水才能)。 卷三《成熟》 18、了解东坡居士的由来,从《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看苏东坡的生命觉悟。 19、从瑜伽、炼丹看苏东坡对于生命的珍爱和善待。 20、了解颠沛流离于风波路上的苏东坡和他的人生态度 21、从工程和赈灾看苏东坡的干练之才,从百姓之友看苏东坡的民本主义、民生思想 22、分析评价苏东坡在文学史,在文人政治上的建树。 卷四《流放岁月》 23、从二度迫害既看苏东坡每况愈下的生命遭遇,又看他的旷达胸襟 从岭南流放看苏东坡的自信光明和快乐人生。 24、了解苏东坡和朝云的神仙眷侣生活,并理解纯洁的思想和淳朴的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 25、了解苏东坡流放海南的生活情况和精神世界。 26、分析评价苏东坡生命存在的心灵精神境界。
承担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负责人:郑彬
- 任务资料
标题 | 上传者 | 上传时间 | 修改时间 |
---|